人工翻译会被机器翻译取代吗?人工翻译迎来危机?
人工翻译会被机器翻译取代吗?
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,CODEX认为,作为译员应该对新技术表示欢迎,主动学习和适应。
James Holmes 奠定了翻译学独立学科的地位,曾提出确定学科研究范围的“Map”,James Holmes 将其分为两大方向,分别为“纯理论”(Pure)和“应用”(Applied),Applied 层面再细分为”译员培训“(Translator Training)、”翻译辅助“(Translation Aids)、”翻译批评“(Translation Criticism)三个分支。显然机器翻译(Machine Translation ,MT)和计算机辅助翻译(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,CAT)属于”翻译辅助“(Translation Aids)一类。
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(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,CAT),将翻译结果进行记录,整理术语库(MultiTerm),可以确保术语翻译在全文中的一致性,同时提高翻译效率。而机器翻译(Machine Translation ,MT)其实代表着翻译研究领域之中的译后翻译(Post-editing),主要是指通过人工对机器翻译出的译文进行审校修改及润色,使其达到能够使用的水平。因此,“翻译辅助”可以大大提高翻译效率。
计算机辅助翻译大多运用于科技翻译,对于文学题材作用有限。网络上还出现了不少机器翻译的文学作品,比如,小说《飘》里有这样一句话:No, Scarlett, the seeds of greatness were never in me. Google翻译为“不,斯佳丽,伟大的种子从来没有在我身上。“这样的表达让人摸不着头绪,但如果译为“不会的,斯佳丽,我根本就不是当大人物的料。”大家是不是就能够看明白了。
机器翻译基于庞大的语料库,对于没有固定翻译的术语处理起来并不简单。
机器翻译依靠的是”对等“的概念。
德国莱比锡学派(LeipzigSchool)的卡德(Kade)探讨过四中对等类型:一对一、一对多、一对一部分和一对零,这就表明了”对等“是需要确定的对应关系。
在实际进行翻译工作时,译员会碰到很多的”不对等“情况。部分翻译工作还需要考虑文化背景来做适当的调整,这属于创造性活动,而机器翻译的固定对应毫无疑问是无法胜任的。
综上所述,机器翻译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翻译的。

